Nagoya、Kobe、Himeji、Gifu、Awaji yumebutai

2010年9月7日 星期二

媒體如何操作我們的觀點

Zoom in

Zoom out

Zoom out

哇~好個萬民擁戴,仔細一瞧,怎會左右是同一票人呢?


「民眾有知的權利」,但~我們被餵食的「知」到底是怎麼被製造出來的?
透過報章的文字或新聞播報員的傳話,媒體是如何左右我們的判斷?
在當今視訊發達的時代,媒體又是如何操作我們的觀點?
以下幾項媒體操作(Media manipulation)手法是舊蘇聯共產時期曾經玩於鼓掌的洗腦手段,不過至今仍被各國政治人物、新聞媒體、商業廣告等視為是左右大眾思維的利器。

1 匿名權威
以「可靠消息人士說...」開場白,意在給文章內容賦與權威。
但“消息來源”絕不能曝光。

2 余文找到了
該被追究責任的對象卻電光石火、眼明手捷找來余文頂替,化解公眾憤怒的焦點。

3 干擾
大肆散播誹謗、中傷等八卦流言,降低公眾對事件真相的興趣。
就是所謂的「信息干擾」。

5 情緒整合
在被預先營造的情境中,將公眾的情緒趨於一致。

6 迴旋鏢效應
國家使用權力鎮壓←這是迫害,形塑「自由戰士」的形象,報導反向操作。
(通常在新聞界倒像反政治運動這一邊的時候)

7 光暈效果
找來政治人物、名流等可以增加「信用額度」的名人背書。

8 現場效果
消息若來自現場報導,通常比較容易取信於人;
因此為了達到臨場效果,往往會來個假戲真做。

9 消息封鎖
中國、北朝、緬甸、伊拉克等極權國家全面控制資訊,不是封鎖消息就是限制消息流通。

10 仲介利用
收買意見領袖發表利己的言論。

11 評論
透過對事件的加以解釋,誘導大眾朝預設的方向思考。

12 殘缺的真相
只呈現真相的局部,目的在牽引與論的走向。

13 虛擬情境
為了有利於操縱輿論,刻意製造“原因-結果“的因果關係。

14 民調
對特定對象做問卷調查,以偏概全,偽裝成全體的意見。
例如電視的電話投票和網絡投票。

15 側面迂迴
想要透過與主題無關緊要但具真實性的消息以提高假消息的公信力。
真相被模糊掉了,反而可以增加假消息的可信度。

16 目擊證人
讓目擊證人出面作證,目的是引起群眾情感的共鳴。
而這位所謂的證人,往往是一為專業演員。

17 一邊倒
在衝突事件中,往往只報導其中一方看法,故意忽視另一方的意見。
就是所謂的政治化妝師(Spin doctor)。

18 反覆
重複同樣的一句話,在群眾的記憶裡留下深深的烙痕。
也就是「謊言說了一百遍就成了真理」的意思。

19 雙重標準
運用字眼的迂迴表現對同一件行為做出正面/負面的價值判斷。
例如引爆炸彈並殺害無辜的人是 : 恐怖分子。
但從飛機空投炸彈並且殺害無辜 的人是 : 一名勇敢的飛行員。

20 放大真相
虛假的消息中若交雜著半點真實,就利用小小的真實掩蓋大部分的虛假,讓整件消息看起來是100%的真實。

21 心理衝擊
重複播放活生生的災難畫面或血淋淋的事件現場,讓群眾的情感共鳴的達到高潮。

22 評估
透過評估候選人的能力或當選機率企圖左右選情結果。

23 抑揚頓挫
雖非不實報導,但新聞播報員透過聲響高低轉折,變化有節奏的音調的巧妙運用,企圖轉移焦點改變事實。

24 製造聯想
利用隱喻、類比等,給對手帶來負面的印象。

25 製造問題
意圖從所下的新聞標題刻意渲染,扭曲事實。

26 製造威脅
強調敵對的一方(反對意見)具危險性,意圖使公眾選擇(有利於當局)較好的替代品。

27 社會大眾的意見
報導刻意強調「這是社會大眾的意見」的印象。
反向操作,則是顯示「這是社會大眾無法苟同」的印象。

28 穿著附會的消息
從互不相關的事件中炒作出看似有意義的文章,將個別不同的真實消息穿著附會張冠李戴,灌輸公眾錯誤的印象。

29 預防針
執政者執行預期會引起民眾反彈的政策前,故意事先走漏消息讓民眾釋放壓力,等政策確定實施時,已不再是民眾關心的焦點。

30 有毒的三明治
在前文和結論呈現出負報導,但正面報導夾在其中,意圖降低正面報導的意義。
另一種是反向操作,前文和結論都是正面的報導,但中間夾帶負面報導,稱之為「夾著砂糖的三明治」。



給我客觀,其餘免談!

沒有留言:

##HID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