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goya、Kobe、Himeji、Gifu、Awaji yumebutai

2007年6月3日 星期日

男人心事

偶而,常常想到“生為男人“這件事。
大概,這也是「生而為人」要做的一件事吧。

我這個人呢!很單純,是個喜歡說謊,又缺德的人。
不但我自己承認,認識我的人也應該會同意吧。
於是我喜歡上的人,
幾乎都是和我一樣類型的人,
因為很容易互相了解對方。

就是因為這個理由,我無法應付誠實的人。
因為對於這些人,我有太多無法理解的事。

常聽人家說「女性是柔弱順從,容易感動的生物」。
我的母親也如此教我,母親還告訴我「男性是要保護女性的」。

年過20歲,
「女性是柔弱順從,容易感動的生物」對於這個說法我開始感到不是這麼回事。
女性通常會對男性有所隠瞞,我漸漸感覺到男性所難以理解的「女性的粗暴與毅力」。

於是
開始感覺到
其實男性比起女性更加「是柔弱親順從,容易感動的生物」。

大概是從祖父去世後開始的吧。
祖父自從祖母死後完全變成了另一個人。
祖父是地方仕紳
還曾經一時被抬轎從政。
祖父上過戰場,腦筋又好,勇敢豪快。
至少在我小時候是這麼認為。

但是祖母先走一步
夜裡,祖父開始呼喊祖母的名字
變得非常的膽小
做什麼事都變得無精打采。

在祖母死後一年
祖父也因腦中風撒手人圜。

20歲以後,讀了許多人的自傳,也讀心理学的書
才知道發生在祖父身上的事也發生在許多人身上。

通常,只有失去老伴的鰥夫才會說「沒有伴侶的日子,無法活下去」,
而且事實上真的如此。
失去伴侶的鰥夫存活時間通常只有遭遇同樣境遇的寡婦的一半。

讀了心理学的書後,
才知道失去伴侶的男性,會因恐懼而"簡單的"離開人世。
另一方面,寡婦失去伴侶後,存活時間是鰥夫的二倍。
精神方面,比起女人男人更無法承受殘酷的打擊。
男人雖不想承認這件事,卻是事實。

男人從小就被要求「堅強」。
這是男性文化全部的根本,
被認為「脆弱的男人」,
一生就得在被嘲笑的環境中苟活。

因此,所謂男人,不能讓人看到自己的脆弱。
「男人不掉淚」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對男人而言,掉淚這個行為,除了證明自己的軟弱之外無別的含意。
活在這種文化當中,就要學會不流淚的本事。
甚至有人連最至親近的人去世,也不留一滴眼淚。
但是,這到底不是「不流淚」,
就心理学而言,只是不讓外人看到流淚的情感表現罷了,
將悲傷的情緒壓抑到最極限,不表於外。
因此,雖然外表不被人看到,男性的底層比女性脆弱太多。

要在被要求堅強的文化中生存,
男性不能流露自己脆弱的一面。
而且還要加強自信,對自己說「我很堅強」。
也因此,男人往往痛恨比自己能力強的人,無論在各方面。
所謂成功的人,就是比他人更具有優秀能力的男人,
無法成功,對男性而言是一種莫大的恥辱。
男性最敏感的部份,就是與別的男人一較長短。
計較高下,在乎強弱,幾乎已到了病態的地步。

特別是看到成功的女性,那種憎悪的情緒,筆墨無法表盡。
當然,憎悪的情緒是不能外洩的。
因為這只會被解釋為「肯定自己的脆弱」,所以忌妒之火只能在體內悶燒。

男性的嫉妬是陰沈的,一種陰沈的情熱。
老實說,女性的嫉妬,比起男的嫉妬,算是可愛多了。
在講白一點,男人的嫉妬是恐怖的。
我看過許多活生生的例子,男人忌妒所產生反擊力道之烈,
不讓對手完全潰敗絕不罷休。

「成功女性」的定義,
對於所有失敗男性而言,就是「侮辱」兩個字。

「太女性化」這個字眼是比女性還要脆弱的意思,
對男人而言,是莫大極致的侮辱。

成功的男性,是女性的獵物
成功的女性,男性敬而遠之。
這種現象,就是男女大不同的經典表現。

失去伴侶的寡婦比起鰥夫更能堅強得繼續活下去,
我以為在精神層面上,女性比男性堅強太多。

這世上漸漸開始用不同的角度觀察女性,
女性在男性視線下,隱藏著的堅強、粗暴、與毅力,
這些特質通常不易被發現。
女人知道「男人無法忍受自己比男人強」,於是小心翼翼隱藏女性的能力。
無論任何層面,只要是比男人優秀,女人大至上都會將它隱藏起來。

我看過許多溫柔的女性,
但我發現她們只是故意表現溫柔而已。

就我的觀察,「女人的溫柔」表現只是要釣男人這條大魚的「餌」。
只要讓男人「看起來溫和柔順好相處」。

當然,我相信一定有真的溫柔聽話的女性,
只是我無法理解這些(非裝出來的)溫柔聽話的女性。

當然有些女性的堅強、粗暴溢於言表。
這些女性我一直以為是誠實的女性。
可是我想勸勸這些誠實的女性,
要吸引男人,最好還是把自己的優點偷偷藏起來比較好。

一般而言,不知隱藏堅強、粗暴的女性容易被男人討厭,
坦白、不會對男人說謊的女人,簡直是太誠實了。
但是這種典型的女性在現實生活中,寥寥無幾。

女性可生育的年齡比男性短了5〜10年
懷孕、分娩的過程,在體力與精神上付出莫大的代價,
這是女性溫柔外表的面具,還是柔弱的偽裝。
但又是如此合理美好的生物現象,
繁衍後代的一種本能的智慧。

也許所謂「女性文化」的根本部分不是堅強而是其他,是異於男性的東西。
因此男女對事情的看法不同做法相違而產生鴻溝。
但是男女的差異是美的,是生育力的指標,是一種文化。

雄性用任何形式向雌性表達強壯的身體。
女性對男性,要用任何形式的美,傳達自己的高生育力,這是生物界普遍的通則,這個原理也許也是支配人類社會的一種遊戲規則。

總之,也許我們被這種DNA之鎖所束縛。
於是女性追求美麗、男性追求強壯。

這也是恆久不變人類社會的根本原則。

【補充】
所謂「女性」「男性」的界定
1.性染色体
2.外生殖器
3.内生殖器
4.社會上的性(Gender)
5.法律上的性
6.性自認
7.性的傾向
以上七項所形成。

5 則留言:

Les Minets 提到...

真好看,這篇是誰寫的呢?

我說過,記得嗎?男人的身體也是很敏感的,跟女人沒差的,其實女人的粗暴不輸給男人的,所以說女性特質,只是相對應兄弟氣的方便詞而已。 ^^

CHOCO 提到...

在網路上搜尋到這篇標題為"男人與女人的差異" 的文章,根據部落格主人自我介紹,是出自於年紀尚不到三十的年輕人之手。
為了回應妳“女性的特質“,花了我一下午的時間翻譯這篇文章。
有趣吧,這是日本男人的觀點,套用在台灣社會一點也不突兀。

我翻譯成“粗暴“,原文漢字是"残忍" ,其實也有“沒有同情心“之意,作者沒有實際的例子,所以有點難翻。

但是,作者說女人會將自己的"粗暴"隱藏起來,以免釣不到老公!相對的,兄弟氣就可以堂而潢之的做/講出之來...

CHOCO 提到...

{本文原載於央副 2006.3.7}

 關心體育新聞的人或許注意到,近幾屆的奧運會,除了藥物使用的問題仍不時出現外,似乎不再聽到性別鑑定的爭議。事實的確如此,奧運會從全面檢查選手的外性器官(1968年之前),到檢查性染色體(1968-1992)、性別決定基因(1992-1996),再到廢除全面檢查(自1996年起),可以說反映了性別決定這個議題的進展,也凸顯了人類性別決定的複雜性。

 就在幾年前,筆者在生殖生理學課程講授性別決定這一節時,還可以很有把握地說:由於性染色體的不同,而決定了內生殖器官(睪丸或卵巢)的發育;再由內生殖器官分泌的激素(主要是雄性素)不同,進一步造成性別的表現型差異;後者包括內外附屬生殖器官的發育,以及大腦的性別分化等。然而,隨著分子生物學的進展,有越來越多的性別決定基因、以及性別基因型與表現型不一致的個案遭到發現,大幅改變了科學家對於性別決定的簡單分類,使得性別這個議題,變得更形複雜。

 目前存在四種主要的性別分類方法,分別以性染色體、性腺、外性器官,以及性別認同為分類依據;問題是到目前為止,沒有一種分類法能定於一尊,多的是彼此扞格不入的個案。以性染色體為例,一般接受的定律:「帶XX的是女性,XY的是男性」,就有例外,好比存在帶XX的男性以及帶XY的女性。這一點顯示性別決定不能單看性染色體,還得看染色體上頭攜帶的性別決定基因。第一個性別決定基因sry於一九九○年發現,位於Y染色體上頭,是決定睪丸發育的重要因子。如果sry跑到X上頭,就可能造成帶XX的男性;如果Y上頭的sry有所缺失,也就出現了帶XY的女性。

 由性別決定基因sry的存在與否,造成了「中性」的原始性腺發育成睪丸或是卵巢;然後再由睪丸及卵巢分泌的性腺激素,造成男女外性器官的發育;這似乎是性別決定的完美解釋,只不過大自然經常要比我們想像中複雜。目前已知,sry並非唯一的性別決定基因,其餘至少還有六個基因,參與了睪丸或卵巢的發育,以及配子的形成。這些基因不只位於性染色體(Y或X)上,有的還出現在體染色體,所以不是只有性染色體參與了性別的決定。

 這些性別決定基因,可大別為促進或抑制男性,以及促進或抑制女性的基因。其中的四種基因發生缺失,或是另外兩種基因多了一個備份,都會造成帶XY染色體的男性,表現出女性的內外性器官。這些基因的產物蛋白,都屬於影響其他基因表現的轉錄因子,而非直接作用的因子;因此,就算在周邊內外性器官的分化上,我們目前的了解仍屬有限。

 然而,性別決定的議題中,最複雜的還是由大腦所決定的性別認同。「腦是性器官」的說法,已為多數人接受,甚至還有人說腦是最重要的性器官。性別認同指的是人對於自己性別的認定,通常與前述生物性的性別分類相符,但例外也所在多有:好比生為男(女)兒身,卻認為自己是女(男)性。益增複雜的是,某人的性別認同還不見得與其扮演的性別角色相符,或是與其性傾向一致。

 性別認同究竟是「先天帶來」還是「後天養成」的爭議,從來就沒有少過。近幾十年來,由於動物實驗的結果,使得性腺激素所扮演的角色,受到了過份的重視;無論從附屬性器官的發育,到腦部的性別分化,都歸諸於激素的影響。譬如說,女性胚胎如果接受了大量的雄性素刺激,從大腦到外性器官就會「男性化」;反之,男性胚胎如果接受不到雄性素的刺激,就會朝「女性化」發展。這種理論雖然可以解釋部份個案,但卻無法解釋一切。

 目前研究的新方向,是性別決定基因在腦部的表現。過去的觀念是性別決定基因只在性腺表現,但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這些基因也會在大腦特定部位表現,而可能直接影響腦部的性別分化。最近有篇動物實驗報告,發現sry在腦中的表現,不是位於控制生殖功能的下視丘,而是位於協調運動的中腦黑質。此一發現與男女運動能力的差別是否相關,還不確定,但黑質神經元的損傷,是帕金森氏症的成因,這一點與帕金森氏症好發於男性的事實,是另一有趣的相關。

 從性腺激素到性別決定基因,似乎都是先天「生物決定論」的觀點;這一點無足為奇,兩性本是生物的產物,我們不能也不應否認。問題是先天的性別差異,或能解釋一些兩性在性向及能力上的差異,但卻不能作為兩性差別待遇的根據。只要曉得性別決定的複雜,以及可能出現的各種變異,也就更能以平常心看待萬花筒式的人類性別。

美國韋恩州立大學醫工系及奧克蘭大學生物系兼任教授 潘震澤

Les Minets 提到...

很好看!像上了一堂生物課。

CHOCO 提到...

回到生物原點,性別差異是為了繁衍後代。後來,就像飲食,服裝,居住,交通,隨著不同文化的演進,男與女也被教育必須從內在思想到外在舉止做出鮮明的區隔。但物極必反,太過人為的男女差異性(或是不平等)到一個極致,又會產生一股想要去打破這種藩籬的力量。
以上是個人拙見。

##HIDEME##